生产力研究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1004-2768
国内刊号:14-1145/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0855 人次
 
    本刊论文
关于传媒生产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 传媒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有效配置;传媒体制
  [论文摘要] 传媒生产力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信息因素相互结合和共同作用,生产传媒产品的总体的能力。发展传媒生产力需要深化传媒体制改革,通过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有效流动来提高传媒生产力。
  
  一、传媒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
  传媒产品也是一种劳动产品,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即信息)上去以影响和改变信息的形态和效用而生产出来的。物质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以影响和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的物或物的综合体,生产出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物质产品的能力。传媒产品具有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不同于物质产品的地方是它满足人的心理上的需要,而不像物质产品那样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要。
  传媒生产力由传媒产品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信息资料和具有传媒技能和制作经验并使用劳动资料实现传媒产品生产的劳动者构成。劳动资料如摄像机、计算机等在传媒生产力的诸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传播者用来把自己的传播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以影响和改变信息资料的形态和效用的物或物的综合体。信息资料的质和量对生产出来的传媒产品的效用或使用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被采访的对象不同,信息资料的质和量就不完全一样,依据被采访对象的信息而撰写的报道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也就是有不同的效用或使用价值。传播劳动者是传媒生产力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它在传媒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对于物质生产力来说,人的因素如果被认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话,那么对于传媒生产力来说,因为传媒产品是智力劳动投入为主的产品,它在传媒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也就更为重要了。
  传媒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面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者的素质不完全一样。传媒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要是智力劳动者,而物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尽管也有智力劳动者,但不如传媒生产力中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大。(2)劳动资料的内容不完全一样。传媒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主要是摄像机、计算机、录音机之类,而物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却是机器设备。 (3)劳动对象的性质不完全一样。传媒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主要是信息,物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尽管也有信息内容,但不是劳动对象的主要内容。 (4)生产力体现出来的能力不完全一样。物质生产力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传媒生产力是指生产传媒产品的能力。传媒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是统一的,其二者的构成要素具有共同之处,二者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无论是物质生产力还是传媒生产力,都不能离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种构成要素,三者缺一,都不能形成生产力。
  
  二、有效配置传媒生产要素,发展传媒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传媒产品只是被作为舆论宣传工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产品不仅具有政治属性,而且也有经济属性。因为它有经济属性,传媒产品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传媒企业从而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不只是传媒产品,就是传媒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传媒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劳动资料价格和劳动对象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条件下,传媒企业唯~能够做到的就是利用传媒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通过有效配置的方式,实现传媒产品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从发展传媒生产力的角度而言,就是通过对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传媒产品的产量最大化。
  依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在生产力构成要素价格和生产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将传媒生产要素一一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配置在单位货币购买的劳动力边际产量、劳动资料边际产量和劳动对象边际产量相等的数量组合水平上,就可以实现传媒产品产量的最大化。如果单位货币购买的劳动力边际产量小于劳动资料边际产量,那么就可以通过减少劳动力的购买量和增加劳动资料的购买量的方式,来提高传媒产品的产量。传媒生产力是从事传媒生产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提高传媒产品的整体的能力。传媒产品产量的大小是衡量传媒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能够实现传媒产品产量的最大化,就意味着传媒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传媒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从事的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的活动,能够发展传媒生产力。传媒企业有意识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看似自利的活动却在客观上达到了促进传媒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传媒企业有效配置传媒生产要素的微观活动固然有实现传媒产品产量最大化从而提高传媒生产力水平的目的,但所有者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交换活动,引起的传媒生产要素的宏观流动,对传媒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应更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生产要素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所有者在交换时,总是倾向于把传媒生产要素卖给出价较高的传媒企业。传媒企业是以传媒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决定它的需求价格的。边际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媒生产要素,它愿意出的需求价格就较高;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媒生产要素,它愿意出的需求价格就较低。因为传媒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传媒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有关,所以,管理水平越高,从而能够实现传媒生产企业或行业要素的有效配置,则传媒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及其需求价格也越高。所有者通过与传媒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水平高的传媒企业或行业的交换,能够获得较高的要素收入,从而把他所有的传媒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媒企业或行业中游离出来,投入边际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媒企业或行业,促进传媒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无论是传媒企业或者行业,还是传媒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不能有效配置传媒生产要素,虽然与其管理能力和配置传媒资源的技术水平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对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同样的传媒生产单位、传媒行业和所有者,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因为缺乏排他性所有权制度安排的激励,就没有有效配置传媒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发展传媒生产力,提高传媒企业、所有者的管理水平和配置传媒资源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创新对于传媒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积极作用。所谓所有权的排他性,指的是所有者对他的传媒生产要素有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因为占有使用权的排他性,他人需要占有和使用传媒生产要素,就得用货币与所有者进行交换。因为收益权的排他性,无论是所有者还是使用者,他就能够通过交换或使用传媒生产要素获得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他人的、能够自主使用的收入。出于对收入最大化的追求,传媒企业、传媒行业和所有者需要对传媒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配置。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安排是通过收入激励发挥它的有效配置传媒生产要素的功能的,其并不总是有效的。一旦传媒生产要素所有权的排他性失效,所有权的权益存在外在性,就会出现外在性成本和外在性收益问题,影响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传媒生产要素,如果它的所有权排他性失效,如记者编辑的文章被他人无偿抄袭,采访对象的信息被无偿使用,所有权权益的外在性现象就会出现。记者的文章被他人抄袭,其所有权的权益受到损害,劳动的边际收益小于劳动的边际成本,劳动要素不是配置在劳动边际收益等于劳动边际成本的最优数量水平上。同理可以说明,采访对象的劳动要素也不是配置在劳动边际收益等于劳动边际成本的最优数量水平上。可见,所有权排他性制度安排的失效会影响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影响传媒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传媒生产力,需要有效配置传媒生产要素,其必须建立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安排。在计划经济时期,传媒产品只是作为舆论宣传工具,被免费提供给大众消费,它的所有权缺乏排他性,传媒生产要素也因此被无偿使用。所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无所谓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问题,也没有传媒生产力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传媒产品既被作为舆论宣传工具,发挥其正确导向的作用,又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安排。所有权排他性的确立,为传媒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为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制度安排,也为传媒生产力及其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
尽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为传媒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和发展空间,但是仍有许多制度障碍影响传媒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发展传媒生产力,就必须深化对传媒体制的认识和深化传媒体制的改革。
  
  三、发展传媒生产力需要深化传媒体制改革
  传媒生产力是传媒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即信息)在传媒产品生产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能力。如果能够提高传媒劳动者的素质,改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实现三者的有效配置,就可以提高传媒生产力。不过,传媒生产力的发展既受制于传媒技术的创新程度,包括传媒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也受制于传媒体制的创新程度,包括影视、广播、出版、网络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等。发展传媒生产力,传媒企业是主体。如果传媒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就不可能想方设法提高传媒劳动者的素质,改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不可能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传媒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要提高传媒企业发展传媒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把它的利益同发展传媒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传媒企业要成为传媒产品生产中的利益主体,必要条件是它必须对传媒生产资料拥有完整性的和排他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确立传媒生产资料完整性和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对于发展传媒生产力,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传媒产品的生产部门属于事业单位而非企业,传媒生产资料属于公有制,新闻出版、影视广播等部门尽管是传媒产品的生产者,但由宣传部门管理。传媒事业单位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关注传媒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今天,传媒产品不只是具有政治属性,能够作为舆论宣传工具,而且也具有经济属性,能够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要发展传媒生产力,就必须变革传统的传媒事业体制。
  改革传媒体制,需要突破传媒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传媒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内在地要求传媒事业单位必须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不过,传媒事业单位是一个具有行政属性的单位,领导由上级指派,经费由财政拨款,对经费的使用和收入的分配基本上没有自主权,既不能从盈利中分享好处,也不需要对亏损承担任何责任,从而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所以,传媒事业单位的体制模式与传媒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对传媒体制的内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进行传媒体制的改革,发展传媒生产力,要把传媒产品的生产单位改革为传媒企业,并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彻底摆脱行政对传媒产品生产的干预。因为传媒产品生产的企业化经营,主管部门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传媒管理体制改革从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把传媒事业单位改革为传媒企业,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传媒企业作为传媒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该是传媒财产的法人所有者,能够依法对其法人财产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并承担传媒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传媒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在与行政脱钩的前提下,资金来源中断,传媒企业只有向社会筹资,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才能保证传媒生产力发展的资金来源。
  改革传媒体制,需要改革现有的传媒产品的管理模式。如果传媒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需要事事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和认可,那么传媒企业就不可能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则仍然是事业单位而非企业。如果传媒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不经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控制,则可能发挥不了舆论导向的作用,甚至有背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所以,如何保证传媒产品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同时又能发挥传媒产品的舆论导向作用,是传媒产品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内容。只要科学地制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就有可能管理好传媒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进我国传媒管理体制的改革。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生产力研究》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生产力研究》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